肉都督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34章 乡土文学,溯流文艺时代,肉都督,飞卢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是在大饭厅……就是我们学校的大讲堂,除了一些学校的老师,学生们都是自愿来听。”
于东点点头,倒是不太在意,燕大这边他还是不陌生的,以前上学的时候来过不少次,之前顾城来燕大办了个见面会,于东还去凑过热闹。
不得不说,那些年学生们对诗歌的热情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,丝毫不逊色后世粉丝见明星,于东那次去的时候只能远远地站在后面。
随着冷学军,几人先去了一个会客室,里面已经有十来个人了。
冷学军为他们一一介绍,除了学校的老师之外,就是宝岛来的那三位作家。
三人都是四十岁出头,不过林青玄长得更着急一些,头顶只剩一小撮头发还在顽强抵抗,而与头顶截然不同的是脑后的长发,已经披到了肩膀的位置。丑是丑了点,不过别有风骨。
于东他们到地方的时候,龙应苔正跟其他老师侃侃而谈,林青玄跟肖丽红只是静静地坐着。
见两边只有一个龙应苔说话,中文系的一个老师就把话题往刚来的于东他们是身上引:“于东老师,你们是今天早上才到的么?”
“昨天就到了,稍做了休整。”
龙应苔在一旁笑道,“那可惜,昨晚应该一起吃饭的,也好早些见到几位的风采。”
冷学军知道情况,解释道,“于老师他们昨天去拜访汪老,想来是在汪老家吃的。”
毕飞雨点头,“是啊,这次时间不多,我们带了些私心,就过去拜访汪老了。吃饭的事情不急嘛,这两天结束之后,再吃也不迟。”
“是是是,回头结束再吃。”
趁着吃饭的话题,大家又开始聊一些其他的,燕大的老师们竭力想要把气氛给弄得火热起来,无奈两边只有龙应苔跟毕飞雨配合。
不尴不尬地聊了一会儿,等到汪曾棋跟吴书青来了之后,众人就去了大讲堂。
他们还没到讲堂,就听到那边传来鼎沸的人声,还不断有学生往那边赶去。
见到这番场面,龙应苔眼睛一亮,“燕大的学生很热情啊。”
吴书青笑着说道,“诸位都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作家,听到你们过来,他们自然难以按捺住激动的心情。说起来,这番热闹的场面,还要追溯到前些年顾城还有崔建他们来的时候。”
听到吴书青这话,龙应苔显得很高兴。她的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今年在内地反响还不错,她本人又在《文汇报》副刊开了一个专栏,所以看到这么多人过来,第一反应是学生们都是为她来的。
今年上半年,她才开始跟大陆这边的文化圈有了一些真正的接触,所以对大陆的文学圈了解还不多,别说对于东他们,就是对汪曾棋,她也了解不多。
不仅仅是她对于东他们不了解,毕飞雨跟余桦对宝岛这几个作家也不了解,三人之中也就于东对龙应苔他们了解一些。
于东之所以对他们很了解,不只是他从后世来,经历过信息爆炸的时代,也是因为他在大学的时候就对宝岛那边的文学圈做过一些研究。
因为对学生的来意有些误会,所以龙应苔一进讲堂就热情地跟学生们招手,不过前排的学生们却都把目光投向了后面几个男作家身上。
大部分学生没见过于东他们,不过大概知道他们的长相。
有传言说,金艺帮的几个作家都长得风流倜傥。
风流倜傥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作家不太合适,不过传言就是这样说的。
其实这主要是大家对作家的长相所抱的期望值太低,所以稍微长得还可以的作家都能算得上风流倜傥。
就拿余桦来说吧,肯定谈不上英俊,不过真要说起来,他在作家群体中,也确实算得上长相很有风度的。
毕飞雨跟于东就更不必说了,之前王安意还说他们两个直接拉高了中国男作家的整体形象。
于东看了看学生们,不得不说,燕大的学生十分热情,此时大讲堂已经挤得水泄不通,人跟人都挨着肩膀,留出来的空隙很小。离前排不远有一个男生,他应该是踩在板凳上,高高地站着,敞着外套露出里面的衣服,是一件白色的T恤,上面写着“细雨中呼喊”和“向西”。
还有人扯了面小旗子,上面写着于东他们几个人的名字。
虽然时代不同,但是追星的方式似乎都大同小异,这些小旗子、T恤也就等同于后世的灯牌了。
龙应台也看到了这些“灯牌”,一边惊讶于于东他们的影响力,一边又在找自己的名字,可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,这不禁让她有些气馁,随后她又想,大概是大陆人不常写繁体字。
大厅的西侧有一个不小的舞台,此时舞台上摆了一排桌子,众人落座之后,吴书青拿着话筒说道,“诸位同学,带了板凳的同学请坐下。没带板凳的同学,也尽量放下身子,让后排的同学不至于被遮住。今天来的人有些多,请注意维持秩序,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混乱。”
这个饭堂自从建成起就没有座位,学生要吃饭就得自己带板凳,否则就只能站着或者蹲着吃。也是因为如此,所以有什么大型的活动都会放在这里,学生们只要自己带凳子就行。
随后吴书青就说了一番开场白,大概讲了今天座谈会的主题以及流程。
主题就是两岸中国文学,流程也简单,今天就是思维碰撞、各抒己见,说白了也就瞎聊,明天则有一个轮番的个人讲演。
开场白结束之后,于东他们拿着话筒分别做了自我介绍。
宝岛三个作家先做自我介绍,底下都是礼貌的掌声,后来到了毕飞雨,掌声明显要热烈一些。
再到于东时,气氛已经到了一个高峰,不仅仅是掌声了,还有响亮的呼声。
最后汪曾棋拿到话筒时,也是有些惊讶,没想到于东这么受年轻人欢迎。
等到自我介绍结束之后,吴书青就带头引了个话题出来:“大陆和宝岛……”
一开始,大家就聊一些两岸文学的事情,大陆这边作家聊大陆的,宝岛那边的作家聊宝岛的。
中间吴书青看这样下去可不行,就又提了另一个话题,说起了乡土文学。
为什么要说乡土文学,是因为在座有两个乡土文学代表作家,大陆这边无疑就是汪曾棋了,而宝岛那边则是肖丽红。
说起乡土文学,他们两个自然是最有发言权,不过龙应苔却跳了出来,她之所以跳出来,是因为她曾经评过肖丽红的《千江有水千江月》,批这部小说是盲目的怀旧,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言情小说,片面的,浮面的,渲染人性中唯美的一面,而对人性的深度、复杂性与多面性毫无所知,或刻意的粉饰。
所以这次讲到乡土文学,龙应苔自然要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,不过当着这么多人面,她也不能说得像文章里面一样写得那么直白。
“在我心中,乡土文学应该是要全面的,深刻的。乡愁是一种伟大的情愫,但是不能让乡愁掩盖掉一些现实的东西,乡土小说更应该真实地纪录那一片土地的人的真实面貌,不然我们的乡愁到底是什么?会不会就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感觉而已?”
听到这话,汪曾棋摸了摸眉毛没有说话。
肖丽红也没说话,事实上,肖丽红就很少开口。
可能也是意识到气氛有些不太对劲,龙应苔又说,“同一片土地,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,我只是想说,既然乡土小说旨在描述有地方特色的现实生活,那么现实性就是逃不开的。再者说,宝岛和大陆这些年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多的不同……”
“龙女士。”
忽然,于东开口了,他带着淡淡的笑容,忽然就开口了,被打断的龙应苔一愣,随即礼貌地说道,“于先生有什么意见?”
于东这么一开口,台上台下所有人都看向了他,想看看他要说什么。
“龙女士读的是外国文学,可能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有些片面。尽管因为某些原因,两岸的乡土文学发展有些不同,但是总体来看,几乎没有分歧。”
他一出口就不太客气,龙应苔眉毛一挑,正要说什么,只是于东没给她机会,继续说道,“49年以前,在大陆,乡土文学有两类,一类以彭家黃,台敬龙为代表,作品以批判为主,另一类则以汪先生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为代表,所描绘的更多的是田园牧歌。”
“这个时候,宝岛受霓虹等地影响,较多的是批判型乡土文学。到了49年之后,宝岛有了更多的传承大陆新文学的田园牧歌型乡土文学作品,如林海音的《城南旧事》,梅逊的《故乡与童年》。再到了七八十年代,两岸乡土文学群雄崛起,多元共生,乡土文学也引入了一些现实主义技巧……”
于东静静地将乡土文学的历史给大家梳理清楚,然后总结道:“我认为,不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,应该要带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文学作品。并不能因为一个人在回忆故乡的时候多了些浪漫和非现实,就觉得粉饰太多,不然最终都会走向一个极端。”
“既然龙女士修读的是外国文学,那应该也知道,即便是马克吐温,在进行跟乡土有关的创作时,也更多地在体现战后美国健康、活泼的生活情绪。既然马克吐温能够暂时地放下现实中人性的复杂,只着眼于美好的东西,那我们中国的作家为什么就不可以呢?还是说,龙女士压根就不觉得咱们的乡土有什么美好值得歌颂?”
于东说完之后,现场响起了掌声,连汪曾棋也轻轻地在鼓掌。
龙应苔见状,连忙辩解道:“于东先生可能是误会我的意思了,我当然没有否定田园牧歌的意思,只不过一味的怀旧,可能会让旧时代的糟粕重现涌现。例如某一些小说里面,刻意淡化了传统礼教思想对人民的荼毒,将传统礼教理想化,或许会让人忽视传统礼教的劣性。”
于东没有看她,而是转头问底下的学生,“诸位同学,你们会因为《活着》这部小说就觉得活着就一定都是苦难么?你们又会因为《边城》这部小说就觉得全天下所有人都是美的么?”
“不会。”
于东得到回复,点点头,又看向龙应苔,“龙女士,我再问你一个问题,你在乎血浓于水么?你是否觉得血浓于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?”
面对于东忽然提出来的两个问题,龙应苔愣住了。不仅是她,其他人也愣住了,因为这两个问题问得很突然。
于东则静静地看着龙应苔,等着她的答复。
龙应苔挤出一丝笑容,“血浓于水当然不能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,其实它应该是文明传承所依附的媒介和具体体现。”
于东有些失望地摇摇头,因为这个问题龙应苔“曾经”说过,她说她不在乎血浓于水,她说“如果我们对于文明的尺度完全没有共识,如果我们在基座的价值上,根本无法对话,血浓于水就没有意义”。
这是龙应苔的原话,听起来似乎很有高度,也很有道理,但这是典型的诡辩,文明的尺度到底是谁定的,应该是她龙应苔还是亿万民众?如果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汇聚在一起形成的对文明尺度的认知,跟她龙应苔对文明尺度的认知不能在一条线上,那到底是谁的问题?
现在,对于同样的问题,龙应苔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,大概只是因为她的身份不同吧。
这样一来,于东倒对她又低看了三分,甚至失去了跟她对线的兴趣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